原标题:“今日头条”:不做传统媒体的敌人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
□本报记者 晋雅芬
眼前29岁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一
鸣,一身休闲装,随意得就像一个邻家大男孩,略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软绵绵的,让前来采访的《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没有感受到一丝强势的味道。
然而,由这个“80后”大男孩担任创始人的“今日头条”,上市一年多来却风头强劲且霸气十足,在苹果商店的新闻客户端排行榜中始终稳居第一名,让不少体量庞大的同类应用都望尘莫及。让我们来看两个数字吧——“今日头条”用户规模达到6000万人,每天用户累计使用时间超过两亿分钟,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如此惊人的用户黏性不禁让记者抛出一个问题:“这是在新闻领域和传统纸媒抢读者吗?”来自张一鸣的回答仍然是软软的福建普通话,透着温和、谦逊且合作的态度:“我们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而是想要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圈。”那么,“今日头条”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闻客户端?缘何能够拥有如此庞大的用户群体?其与非敌是友的传统媒体又如何同盛共荣?
来,让我们打开手机,点开这个APP应用去一探究竟吧!
因为最懂你——6000万用户可定制专属头条
记者最初体验“今日头条”的感受可以用“惊讶”来形容,因为它对用户的了解程度甚至超过用户本人——当记者用绑定的微博个人账户登录“今日头条”时,它能够迅速根据记者的兴趣偏好,立即向记者推荐传媒领域、文化娱乐、旅游美食等符合个人兴趣的内容;而随着记者使用“今日头条”次数逐渐增多,“今日头条”在记者每次登录时所推荐新闻信息的精准程度也越来越高。
对于记者的惊讶,张一鸣解释“今日头条”是一款“最懂你”的资讯类应用,它可以不断对用户阅读行为进行学习和分析,不断增加人的属性,从而实现对人的定义更加精准的把握,向每个用户推荐不同的新闻资讯内容。“第一次使用绑定的微博账户登录是热启动,所推荐的新闻信息与用户自己的微博信息相关联,与他有直接或间接的好友关系也会为这名用户打上多个标签或者属性;第二次以及之后的每一次使用行为也都被记录下来,“今日头条”会对用户浏览、收藏、转发、评论新闻资讯的行为不断进行分析,再结合其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位置等多个维度,在自己的系统内越来越精准地把握用户个人属性。”
“我们希望对用户兴趣爱好了解得越细致越好。”张一鸣举例说,某用户在阅读习惯中表现出对股票比较感兴趣,而且只关注其中某10支股票,“今日头条”在获取这一分析数据后就会较多地向他推荐这10支股票的相关信息。“用户的使用行为和阅读规律越明显,‘今日头条’的数据分析就会越精准。经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几次‘调教’,‘今日头条’就会真正变成每个用户精准个性化定制的新闻资讯,而每个用户所看到的‘今日头条’都是不一样的。”
虽然没编辑——却成用户的“秒懂”资讯口袋
让张一鸣最为得意的,不止是“今日头条”拥有“最懂你”的特性,还因为这个“懂”可以实现“秒懂”——
当用户第一次使用微博账号登录时,它能在5秒内根据对社交数据的挖掘,计算出新用户的兴趣分布;
当用户第二次及之后每一次使用时,它能基于其兴趣点和当下所处场景、位置,在0.1秒内临时计算完成那一刻的数据分析;
当实时计算出用户行为分析数据时,它能在3秒内完成推荐文章的提取、挖掘、消重、分类,并将资讯精准推送到用户面前;
当用户的使用行为出现调整变化时,它能在10秒内更新用户模型,以实现对用户属性更加精准的把握,让下一次推荐更精准;
……
“今日头条”如此“秒懂”的速度和节奏,使得用户随时打开应用、随时刷新页面,都能够看到系统为其推荐的最新个性化资讯。然而,与腾讯、新浪四大门户网站的新闻客户端以及同类应用主要靠人工编辑和推荐不同,“今日头条”是一款“没有小编”的信息推荐类应用,这一切能够以秒来计算的信息收集和推荐,都是通过技术手段、基于整合整个互联网新闻资讯来实现的。“纯技术人员在公司的人员比例中占了一半,如果再加上产品设计可以超过70%。”张一鸣说道。
其实,一些信息推荐类应用也可以实现用户自主订阅感兴趣的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内容源,但在张一鸣看来,这些信息推荐类应用虽然订阅页面,但不组织信息,这与“今日头条”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定制化推荐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一些应用可以向用户推荐他所感兴趣的科技资讯,但用户可能对它所推荐的某类科技资讯并不感兴趣,而是具体对新媒体、数字出版更感兴趣,因此它所推荐的科技领域资讯就不是那么精准和细致;再比如,一些应用可以向用户推荐他所感兴趣的旅游资讯,但无法根据用户所处位置进行推荐,而“今日头条”在分析用户阅读兴趣时会对其予以精准定位,并根据地域这个维度推荐所在地的游记攻略。
“因此,即使你‘秒刷’‘今日头条’,上面的资讯也是看不完的。”张一鸣把“今日头条”看成是“用户可以随身携带的资讯口袋”,这其中不仅有新闻,还有大量信息,“只要是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内容,我们都可以通过技术为用户抓取到”。
尽管来势汹——仍希望传统媒体越繁荣越好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微博和微信的朋友圈里,经常会出现来自“今日头条”的新闻链接分享。张一鸣将这种与社交媒体之间的信息推荐机制,归结到“今日头条”所具有的“开放”这一特性上。“从微博中来再回到微博和微信中去,让‘用户信息获取—个性化信息推荐—微信和微博分享’3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可正向循环的闭环。”张一鸣坦言,“今日头条”欢迎将其他社交媒体的账号变成通用ID,因为“这样对‘今日头条’和社交媒体都有好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