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晓宁
2013年12月30日,奇虎360诉《每日经济新闻》名誉侵权案在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正式开庭。
法庭位于一个居民小区内,旁听座位只有十几个。这起案件开庭时,一下拥入了30多人,法庭不得不临时增加了多把座椅。
长达一天的庭审,涉及海量证据资料及证人证言。在法庭现场,原被告双方的桌子上摆满了厚厚几叠证据资料,甚至需要用大型行李箱运到现场。法官从上午9点审到晚上7点半,中午只休息了1个小时。
缘起一篇新闻报道
官司缘起于2013年2月26日的一组报道。当天,《每日经济新闻》用近5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题为《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的稿件。报道认为,360公司在旗下的产品“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软件中,植入非法程序,窃取用户隐私。并认为“360现象对互联网秩序产生严重的破坏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癌性浸润’”。
360公司认为,《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虚假失实。他们认为,《每日经济新闻》用匿名作者采访匿名人士的方法,没有事实依据,也未对360进行任何采访,其内容“涉嫌诋毁抹黑360公司及产品”,并损害了360公司和产品的商誉,给公司造成巨额损失。由此,360公司正式起诉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及每经网,索赔5000万元。
争论焦点在“新闻真实性”
在法庭上,作为原告的360公司将质疑的焦点对准稿件背后的采访真实性问题。他们认为,这篇报道有意虚构人物与故事,以诸如“癌性”“反人类”等言语打压360公司,并认为《每日经济新闻》提供给法庭的多份专业技术证据的公证书来自金山、百度和腾讯等360公司竞争对手,而没有中立第三方证据,是由360竞争对手联合操纵,专门针对360公司的恶意竞争,已超过监督性报道的道德底线,是严重侵权行为。
针对此指责,《每日经济新闻》代理律师回应称,该报道采访源充足,符合相关规定。律师表示,此前他们已向法院提交了包括认证书等证据资料,以证实相关被采访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背后牵涉到的新闻操作层面的严谨性问题,不存在采访中人物和故事的虚构问题。
该律师还提出了媒体权利边界概念,称《每日经济新闻》作为媒体代表着公共利益,对为公众提供服务的360进行批评性报道,是为了警示消费者。只要不是主观恶意,只要符合偶尔事实或基本事实,报道出位是合适的。
360公司代理律师质疑,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每日经济新闻》没有提供任何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的采访记录,这有违新闻出版业的相关规定。对此,《每日经济新闻》另一位代理律师表示,现在已经是自媒体时代,传统平面媒体时代的书面和录音采访记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网站是否侵权?
在庭审过程中,每经网是否应该作为第二被告也引发了原被告双方的争议。360诉称,每经网作为第二被告,刊登了涉嫌抹黑360公司的文章,同样需要承担本案的侵权责任。每经网的代理律师对此表示,即使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作为侵权主体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每经网作为其下属公司,是独立法人,转载报纸内容也不应该承担相关责任。
法庭并未当庭宣判。合议庭表示如果还有新的法律事实,将会通知双方再次开庭。
(编辑:SN009)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