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监视系统是美国太空战略的一大支柱
作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部分,美国联合澳大利亚新建太空监视设施,与中国的航天活动难脱干系,因此被视为影响地区军事、政治格局的又一变量。
“从中国太原发射的人造卫星升空40分钟后,美国现有的陆基侦察设备才能捕捉到它们的踪迹……这就让五角大楼有了将原本设在北半球的雷达迁往澳大利亚的理由。”
美国《航空周刊》近日刊发的一则独家报道指出,鉴于美国陆基太空监视设施的分布不甚合理,最新进驻澳大利亚的远程雷达,显然扮演着填补这张太空监视网空白区域的角色。澳大利亚国防部拒绝就“是否使用这部代号FPS-134的雷达跟踪中国航天发射”发表评论,但舆论认为,美澳两国在航天情报方面进行的广泛合作,几乎不可能回避中国因素。
构筑“太空防线”的理由
自从华盛顿宣布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澳大利亚部署高性能太空监视设施,就被五角大楼提上了日程。
预计从2014年开始,报道中提及的雷达,将正式部署于东经114°的位置;同步落户澳大利亚西部的还有一部太空望远镜。美国空军表示,与老式光学设备(目前部署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等地)相比,新望远镜的观测精度将提高一个数量级。
法新社的消息指出,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在位时,曾将美澳太空合作项目称为“双边太空合作的大跃进、美国‘重返亚太’的新边疆”。具体措施中,以双方就两套太空监测设备从加勒比海上的安提瓜岛迁至澳大利亚达成的协议最为重要。一位不具名的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称,相关协议的核心就是澳大利亚准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C波段雷达,从而更好地跟踪太空碎片和某些国家的航天发射,构筑一道主要针对亚太地区的太空防线。
去年底,相关计划的轮廓浮出水面时,澳政府在相关表态中绝口不提中国。它只是强调,新雷达与望远镜有助于解决日益严重的太空垃圾监测问题,遂决定与美方保持一致。
《航空周刊》分析认为,新望远镜的主要任务,包括观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空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C波段雷达每天则可以跟踪最多200个目标,及时发现地球轨道上的异常。一旦在澳部署,该雷达将成为南半球第一个低轨道太空监视传感器,无独有偶,在其预定部署地点西北角(North West Cape)附近,还设有美澳联合管理的军用通讯设施。
由于中国航天器的运行轨道大都经过南半球,而中国也在南太平洋建有卫星跟踪测控站,因此,美澳两国的太空合作,很难不被认为与中国日益活跃的航天发射有关。
中国航天计划“野心勃勃”
对中国航天而言,2012年成绩斐然。这一年,中国共实施19次航天发射任务,将28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圆满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总发射频率超过美国,仅次于俄罗斯。难得的是,上述发射工作无一失败,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双重提升。
而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70次被记录在案的发射,成功将84颗卫星、3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特别是2011年和2012年发射次数连续两年超过美国,令外界瞩目。
官方消息显示,2013年,中国航天又将度过忙碌的一年——计划完成16次发射,将以“神舟十号”、“嫦娥三号”为首的20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同时,与今后的空间站项目相匹配,中国需要推力更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充实“长征”家族。目前,包括“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的新型火箭均在加紧研制,计划在2014年实现一到两个型号的首飞。
根据航天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个,航天技术在通信、导航、气象、勘测、海洋侦查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普及。由此,在评论中国航天的未来蓝图时,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用“野心勃勃”来形容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