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施一公赴美深造,在全美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攻读生物物理学及化学博士学位。
施一公初到美国时,最先发现的差距就是英语不行。于是,他便给自己规定每天背诵25个新单词。科研上,他勤思苦干,持之以恒。毕业时,他的导师就曾公开宣布“施一公是我最出色的学生”。
自信心的重建,给施一公注入了一股巨大的力量,他的科研能力迅速提高。1997年4月,他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此后,普林斯顿大学给他提供了面积达2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近50万美元的启动基金。在当时,这样的待遇是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机制为施一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短短9年间,他就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最高级别的教授职位,并很快成为学校分子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
施一公的父母要求很严格,高中和大学时候,他一直比别人更加刻苦,因此成绩也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时,施一公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留学的第一年,施一公情绪波动很大,无心念书,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施一公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博士第三年,施一公开始有些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让施一公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逐渐喜欢上了科研这条道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