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了多个国家的院士制度后,顾海兵发现:“在绝大多数科技发达国家,只有科学学会与科学学会会员。即便是美国的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也只是一种称谓,仅代表学术荣誉,不具有经济和行政意义。”
相比之下,我国的院士制度则是官本位化的产物,而院士增选也成为行政渗透的重要途径。他告诉记者:“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不仅是"荣誉性、学术性咨询机构",还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因此无法避免与其他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关联。高官、高管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行政色彩浓厚的院士增选中具备天然的优势。因此,院士增选从一开始,就没有与行政权力划清界限。行政权力渗入学术界,带来的是学术独立性的丧失。”
院士制度改革已成为热点话题。在今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建议》,提出院士应该“去官员化”,同时建议明确院士是终身荣誉而非“终身能力”和“终身职务”。顾海兵的建议则更简单,“暂停院士增选10到20年。”“现在每次选完之后,选上的大家不认可,没选上的大家更加有意见。暂停增选,大家都冷静一下,一门心思搞学术。”
2010年,施一公曾说过:“学术界的潜规则在实质上阻碍了科研创新,严重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对中国吸引海外最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归来起到了直接的负面作用。”2012年,他又公开表示:“制度法规是由人执行的,一群人在一起便有了一种文化。文化出了问题,再好、再完美的体制法规也无济于事。”而今,在关于他的新闻被热炒之时,这位一向敢说敢做的科学家却三缄其口。
今年又是两院院士增选年,施一公早已恢复中国国籍,如果两年前仅仅是因国籍问题落选,那么今年他的名字或许能出现在最终名单中。但对院士制度的探讨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据《环球人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