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辗转
父亲管教严,从小注意细节
在滨海县县城新建南路一侧,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当地林牧渔业局家属生活区,楼宇已旧。其中一栋,王荣的父母居住其中。关于王荣的往日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讲起的。王荣的父亲王维标曾是滨海县的林牧渔业局局长,王荣的母亲是原县供销社的一名普通职工。
世代贫农的王家,在王维标这一代有了改观———贫农翻身做了主人。王荣是王维标的第二个孩子(另有一姐一弟),其出生时,不到30岁的王维标正在滨海县三烈乡当团委书记。
跟随父亲在三烈乡度过了咿呀学语的年代,1963年,王荣5岁时,王维标调到了八巨乡当人武部长。5岁的王荣也随父母来到了这里。在王荣的童年生活中,受教育,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王维标对儿子的“培养”无处不在。
虽然家在八巨,但王维标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的求学环境。他把王荣送到了县城的小学去读书。但显然,当时王荣还太小,还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生活很不方便。
一年级结束,王荣回到八巨乡,进入乡里最好的小学———八巨小学就读。在县城里读书的同学大都是城镇户口的孩子,但在这里,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上学较晚,相比之下,王荣年龄比较小。
“他那时坐我前面,个头不高,梳着一个小分头,很注意整洁卫生。”王荣的同班同学朱昌洋说,那时王荣就跟班上其他同学不一样,这些细节应该也体现了王维标对王荣的严格要求。
王维标也承认,他对孩子管教很严,每每一板脸,可以让孩子们立刻进入“状态”。“打也打过,不过非常少了。”他笑着回忆说。
在同班同学里,朱昌洋跟王荣一起玩得比较多———但不是在学校里。因为几个小学同学能想得出来的王荣形象总是端坐教室,闷头看书,言语不多。朱昌洋说,来自农村的孩子比较“皮”一点,贪玩、好动,下课后一窝蜂地跑出去玩闹,但王荣很少出教室外,外面喧闹的世界似乎与他无关,对他没有丝毫影响。朱昌洋想起那时王荣的样子仍然觉得很亲切。
(责任编辑:admin)